一、注意当姓氏与名字搭配在一起时,不要产生相反的或不好的意思。
二、姓氏的字义与名的字义合为一词而产生整体感强的(可分的,或不可分的)姓名时,不要捡别人用的"成品”或俚俗之词。
三、不要为"姓名一体”而"姓名一体”牵强附会,选择那些晦涩难解,音韵拗口的字眼或废字。
孟佳慧 (jiā huì)
出自宋代苏轼《减字木兰花·庆姬》:“容态温柔心性慧。妙词佳曲。”佳:①五行属木。②美,美好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佳,善也”。③佳话:美谈,传诵一时的美事。④佳节:美好的节日。⑤佳境:美好的境界。⑥佳句:诗文中精辟的语句。⑦人名用例:如南明右佥都御史祁彪佳。慧:①五行属水。②聪明,有才智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慧,儇也”。③慧心:佛教指能感悟至理的心智,今泛指聪慧之心。⑤慧眼独具:在眼力或洞察力方面有独到之处。⑥人名用例:如元代蒙族营养学家忽思慧;清初散文家陈贞慧;现代电影技术专家、导演、电影事业家司徒慧敏;京剧演员荀慧生。
孟奕冉 (yì rǎn)
奕:①五行属木。②本义:大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奕,大也”。③美的。《方言》:“自关而西,凡美容谓之奕”。④光明。三国魏·何晏《景福殿赋》:“故其华表则镐镐铄铄,赫奕章灼,若日明之丽天也”。⑤奕奕神采,精神饱满的面部光彩。⑥人名用例:如唐初学者傅奕;近代实业家黄奕住。冉:①五行属火。②逐渐,渐进。常作“冉冉”。《离骚》:“老冉冉其将至兮”。 ③慢慢地;冉冉上升;柔软下垂的样子。曹植《美女篇》:“柔条纷冉冉,落叶何翩翩”。 ④人名用例:如战国时秦国大臣魏冉;唐代诗人皇甫冉。
孟雯洁 (wén jié)
雯:①五行属水。②成花纹状的云彩。《广韵》:“雯,云文”。《集韵》:“云成章曰雯”。③人名用例:清代学者吴雯;现代评剧演员李再雯(女)。洁:①五行属水。②本义:干净,清洁。《管子·水地》:“鲜而不垢,洁也”。③品德高尚。《楚辞·招魂》:“联幼清以廉洁兮”。④洁白,皎洁(明亮而洁白)。⑤人名用例:如金代医学家张洁古。
孟芸婷 (yún tíng)
芸:①五行属木。②本义:香草名,也叫“芸香”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芸,芸草也,似目宿”。③芸芸众生,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,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。④人名用例:如南朝梁文学家殷芸;现代新闻工作者王芸生。婷:①五行属火。②本义:美好的样子。③颜色和悦。《玉篇》:“婷,和色也”。④优美、雅致。如:婷婷袅袅(形容女子体态柔美轻盈);婷娉(体态美好;又指美女)。
孟颖琪 (yǐng qí)
颖:①五行属木。②本义:谷穗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颖,禾末也。从禾,顷声。谓贯于穗及近于穗之芒秒”。③聪敏。《南史·谢灵运传》:“灵运幼便颖悟”。④颖慧:聪颖;聪慧。⑤颖脱而出:锥尖穿出布袋来。比喻才能全部显露出来。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使遂蚤得处囊中,乃颖脱而出”。⑥人名用例:如唐代经学家孔颖达;散文家萧颖士。琪:①五行属木。②本义:美玉的一种。《穆天子传》:“璂琪,玉属也”。又如:琪块(美玉。比喻珍贵之物);琪琚(玉佩。亦指玉佩相击声,比喻美妙的言辞);琪花(仙境中玉树之花;莹洁如玉的花);琪花瑶草(仙境中的花草,其美如玉)。③人名用例:如清代大将岳钟琪。
孟凡瑾 (fán jǐn)
凡:①五行属水。②本义:铸造器物的模子。引申义:凡是,表示概括。《广雅》:“凡,皆也”。③总共。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:“凡六百一十六言”。④平常;普通。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:“尽众人凡士”。⑤人名用例:如现代微生物学家汤飞凡;中国文学批评史家陈中凡。瑾:①五行属火。②本义:美玉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瑾瑜美玉也”。③比喻美德。④人名用例:如三国时吴国大将军、诸葛亮兄诸葛瑾;明代宦官刘瑾;近代民主革命者秋瑾(女);现代法学家陈瑾昆。
孟若岚 (ruò lán)
出自唐代刘禹锡《和重题》:“林端落照尽,湖上远岚清。人琴久寂寞,烟月若平生。”若:①五行属木。②虚词。如果,假如。③指“杜若”(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)。岚:①五行属土。②本义:山林中的雾气。白居易《新栽竹》:“未夜青岚入,先秋白露团”。又如:岚光(山间雾气经日光照射而发出的光彩);岚峰(雾气缭绕的山峰)。③人名用例:如清代画家阙岚。
孟静雅 (jìng yǎ)
静:①五行属金。②本义:彩色分布适当。安静;宁静。《诗·邶风·柏舟》:“静言思之”。③静止,物体不运动。《韩诗外传》: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也”。④沉着,冷静。⑤同“净”,干净,纯净。《诗·大雅·既醉》:“其告维何,边豆静嘉”。⑥人名用例:如唐初大臣刘文静;现代小说家、书法家台静农;出版家张静庐;摄影家郎静山。雅:①五行属木。②尊敬他人的敬辞。 ③正确;合乎规范。《毛诗序》:“雅者,正也。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”。④高尚;美好。《史记·张耳陈馀传》:“张耳雅游”。⑤人名用例:如隋末山东农民起义首领孙宣雅;唐初大臣温大雅。
特别注意:字的五行,不是姓名的五行。姓名的五行之与八字五行也不是缺什么补什么,而是补之有益,避之有害。